思政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一项全域性的复杂系统,特别强调对各类思政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要从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角度着眼,把人才培养内化于高校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环节,突破空间域,优化时间域,拓展课堂域,打通管理域,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打造育人师资协同共同体。
把握思政工作育人体系化的特点。体系化是将分散的主体与要素有机整合,形成系统整体的过程。高校思政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精神生产实践,其课程内容、育人路径和日常管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文件,对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作出了系统的规划和部署。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化的本质在于实现协同育人,这就要求我们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凝聚育人合力、创新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效果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消除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的壁垒,实现思政教育的体系化。
搭建大资源平台。高校思政教育涉及理论研究、专业教学、管理服务、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就是要整合育人资源,让各个子系统和要素分工协作、有机统一、共同推进。一要加强校内思政资源整合,发挥校内思政资源的育人功效。不断整合校史、校训、校风、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校史馆、档案馆的教化功能,将学校现有资源打造成思政课堂,让陈列物品“火”起来,让爱国爱校情怀立起来。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历史传承,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富有灵气、诗意和学术味的育人氛围。二要打破专业教师、政工管理干部之间的资源壁垒。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加强学情交流与信息共享,使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联动开展跨学院、跨部门、跨专业的资源交流,让学生活动浸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计和场域模拟的实践中,避免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积极探索思政理论课同“三下乡”、志愿服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路径,建立联动的思政育人运行机制,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建设大思政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我们应当探索构建多维度、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思政课堂,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度和关注度,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大思政”体系。一是夯实思政课堂主渠道。要强化教研团队建设,形成专家型团队,将高校日常服务、管理、活动中凝结成的实践素材、案例、故事等元素有机嵌入理论授课,增强思政理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构建多维实践课堂。将思政课堂与社会这个“大熔炉”结合起来,把思政课嵌入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活动,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学习参观,在红色游学中汲取信仰力量。三是积极建设网络课堂。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传播、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延展思政教学空间。例如,通过慕课、微课、云课等渠道,推动思政教学线上线下相融合。利用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策划和推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思政育人活动,使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打造师资协同共同体。构建“主体协同-全员协同”的高校思政工作师资体系,让思政教育贯穿理论教学、学生管理和日常服务全过程。具体而言,要从打造教学、管理、服务协同的师资体系以及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师资体系着手,形成育人“同心圆”,营造事事皆可思政教育、时时围绕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一体化,不断增强思政育人效果。一方面,要实现主体协同。高校思政教育主体有两个,一是思政课教师,二是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部门管理队伍。高校应当通过构建思政教育的主体协同机制,实现“三全育人”功效,发挥“1+1>2”的聚合效应。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同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部门管理队伍的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思政教育协同中心等方式,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提升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完善协同育人主体的统一评价机制。以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能力指标为基准,推动实现思政理论课与日常思政教育效果协同评价。要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与评价机制,对协同育人成效进行量化,奖优罚劣,激发思政教育主体的活力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做到全员协同。加强党委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调动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党政协调、各司其职,构建配合紧密的思政育人框架,提升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育人实效。同时,要从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着手,建立多维度、多层级的合作,强化协同育人的效果。
(作者:张剑锋 系皇冠welcome体育登录入口党委书记)
图文来源:江西日报
图文编辑:丁小琛
一审一校:黄梦婷
二审二校:马彩云
三审三校:刘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