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割席断交”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布日期:2015-01-08    浏览次数:

三国时期魏国的管宁、华歆原本是一对食同席、寝同榻的好友,却因两件事决裂断交。《世说新语·德行》中写道:“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其门,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旁人看来,华歆不过是锄园得金时捡起察看后方才扔掉,同席读书时跑出去观看了一下华丽的马车,怎至于到了“割席断交”的地步呢。但对管宁来说,华歆对待金石和显贵的态度已非同道中人,而“道”在某种意义上便隐含了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通常被定义为人们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因个体生活与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及评价标准亦会不同。尽管价值观这一概念在我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被正式提出,但它自人类会思考之时便已融其血液、入其骨髓,直接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割席断交之后的宁、歆二人果是渐行渐远,看重自身人格自由的管宁隐居乡野、终身不入仕途,而欲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华歆后官至相国,所谓殊途皆因价值观不同使然。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下,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和人生信条,亦是普通民众所接受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成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者如清高恬泊的管宁、一诺千金的季布、忠贞爱国的苏武等都得到了时人及后人的赞赏。

历史车轮滚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下已然伤筋动骨的儒家思想,“文革”时期再糟“批林批孔”运动的破坏,气血严重亏虚,延续两千多年的精神信仰于此彻底被推倒,人们试图建立能摒弃儒家思想之弊、符合现代性诉求的价值规范。然而,旧的被遗弃,新的精神大厦却非朝夕之间便可建立。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各种思潮的涌入虽令国人愈加困惑,但还来不及仔细思索又在市场经济洪流的裹挟下匆忙前行。

待到人们稍有暇隙举目四望时,才蓦然惊觉有财气的人越来越多,有骨气的人越来越少;追求权利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享受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古时颜回弊衣箪食,身居陋巷仍自得其乐,而今人锦衣玉食,香车豪宅却依然欲壑难填。只是物欲被放大到极致之时,精神却荒芜如沙漠,有些人竟沉溺在毒品、网游世界、虚拟的社交圈里来寻找暂时的刺激和满足。原来,精神危机早已悄然四伏!

如何化解危机?金钱不能,名利亦不能!儒家思想于今日虽已得到较为客观公正地看待,然时移世易,“仁、义、礼、智、信”对今人而言仍可用以修身,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之说已不适宜于今时之社会环境。反思、寻找、建构的过程实属不易,但终有所获,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将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价值目标融为一体,让一度在追名逐利的漩涡中焦灼、迷失的灵魂终能有所归依。

盘古开天辟地后,世界便有了光。光,不仅存于日月星辰之上,也存于人之内心。每个人只需多一份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便能触手可及;每个人只需多一份坚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便可早日实现;每个人只需多一份坚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便会不再遥远。日光不可控也,心光人力却可为也。若亿万民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萤火之光汇聚一起亦能如日光灼灼。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本文作者皇冠welcome体育登录入口  徐杰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