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课前分享,学生大有 “文章”——从杨霞飞老师的课堂教学看待思政课

发布日期:2018-04-12    浏览次数:


作者:20172-9班  周步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即俗称的“思修、毛概、马哲、近代史”等课程,学生反映各有不同,有的同学说课程枯燥无味,然亦有同学说课程趣味满满,并感叹道:从中不仅能学得一番哲理,亦能开阔一番眼界。故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思政课的看法褒贬不一。今天我以一位思政课的亲历者,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思政课的意义,谈谈自身看法。


我本学期学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当今的社会联系比较密切。每节课前,杨老师都会鼓励同学们做课前分享,分享的内容大而广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聚在一堂,总能带给我们每个人不一样的所知所闻。同时,由于所学专业的不同性,看待和分享事物的角度也是不同,所以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有如,一位来自安徽的同学分享的是其家乡皖南川藏线的宁国,她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江南农村水乡的柔雅之美和恬静之相,看到了美丽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的景象。而另一位来自甘肃庄浪山区的同学分享的西北苍凉土地上的梯田,他带给我们的感受则是,一种错落有致,粗犷大气的田岭之像,看到了四十多万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创业,振兴家乡的精神。还有的同学分享了一本好书,一部好剧,旅行中的见闻等,从中我们知道了避暑胜地承德,历史记忆清西陵,英雄城市四平、定远等。这种分享的方式,使我们感受到祖国各地的差异之美,历史的凝重。同时,在介绍家乡风物人情的时候,同学们更是做到了“今昔对比”的良好模式,通过这些,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些年来,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真正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思政课应当是一种气氛活跃,论谈有加的课堂,而不应当是沉闷无声,一言堂的现象。在杨老师课堂上,我们抢答问题、表达看法,深刻了解党在一系列的发展壮大和斗争中,出现的新理论、新现象,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出现这个新理论、这个新现象,而不是别的理论、别的现象。从这其中,我们学会了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和现象的方法,能够尝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头脑来分析问题和现象,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缺乏足够正确辨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走向社会之前,培养自身的利用辩证法正确分析事物的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大学的课堂里,目前最为直接有效的培养方式,莫过于思政课堂了。然而,就现阶段,从各个高校的思政课堂上的表现调查来看,学生反应平淡,尚不尽如人意。因此,亟需有效的提出一种能够使“思政课堂活起来”的教学方法。


    鉴于杨老师的思政课教学作用明显,作为一名尚在就读思政课的大二学生,我想以学生角度提出三点意见:

    其一,应当采用课前分享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分享自身的所见所闻,并能够联系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做感想发言。

     其二,在课堂上应当广泛的采取提问竞答的环节,使学生快速反应联系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来回答问题,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使用辩证思维的思考方式,并且学生间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独立思考和与人交流也将有莫大裨益。

其三,课后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分类讨论,就当前国家政治中的某一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辩论,并由组长形成讨论总结报告,分条有理的阐述小组讨论思想的结晶。正所谓,在交流论辩中能产生真理的火花。这样能有效的促使学生养成辩证交流的思考方式,对思政课上所学的知识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以上所述,便是我在杨老师的思政课堂上的真实感触,并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给读者,希望对广大师友有所借鉴!

  

  

  


Baidu
sogou